右祥雲

奉祀神祇

左祥雲

東海龍門天聖宮奉祀神祇

左室福德正神
03福德正神聖影

福德正神

正殿左室
福德正神,又稱土地公、福德老爺、土地公伯、福德公伯、土地神、地主爺、土地爺、社神、社公等。琉球稱為土帝君。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台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若縣長為土地公加冠晉爵,代表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縣)城隍爺的位階。故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於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後,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閩南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牙祭日)。
正殿天上聖母
媽祖聖像02

天上聖母

正殿
本宮正殿為聖母殿,恭奉鎮殿媽黑面三媽,分靈自台南鹿耳門天后宮,右邊為大媽,左邊為二媽,皆分靈自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另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及香花女。正殿前列奉祀的黑身玉雕媽祖神像,據傳這尊高有三十公分的黑身玉雕媽祖神像已有八百年歷史,惟目前仍限於相關資料的佐證。因為,這尊黑身玉雕媽祖神像的來源,本身就充滿傳奇,據陳主委指出,這尊黑身玉雕媽祖神像最初只是恭奉在其自家,陳主委並不知道這尊媽祖神像到底先祖是從何處分靈而來。以後這尊媽祖神像也就一直被安祀在天聖宮的內殿。
媽祖信仰是台灣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早期移民多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渡海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神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或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五百一十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四十座,內建於明代的三座,建於清代三十七座。
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雖每年有大量香客絡繹不絕至中國湄洲媽祖廟進香,但實際上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外,自成體系的台灣本土神祇。
本宮在天上聖母的安座大典之前,經由台南市鹿耳門開基天后宮全體委員的鼎力協助,先完成了鎮殿媽祖金身雕刻,並配合台灣省第一屆團結自強民俗活動,在來自各地信徒參拜本宮天上聖母的見證下,完成了鎮殿媽祖的開光和安座大典,也宣告本宮正式成為鹿耳門開基天后宮台灣省的第一座媽祖分靈。而在黑面三媽右側的大媽和左側的二媽係從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分靈而來;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陳先生經本宮第一次信徒大會選舉為東海龍門天聖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而當時當選證書的全銜還是「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分靈台東市東海龍門天聖宮重建委員會」,顯示天聖宮與台南鹿耳門天后宮與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之間的密切關係。
右室延平郡王
02鄭成功聖影

延平郡王 鄭成功

正殿右室
鄭成功,原名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權的將領。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現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晉江市安海鎮及南安市石井鎮),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
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後繼承發展父業,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因此與荷蘭人的遠東利益衝突(見台灣荷蘭統治時期)。在明朝尚存時,尚與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蘭人和睦共處。而在南明政權陷落後,鄭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點,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與荷蘭人貿易,斷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終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灣西南隅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明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率軍約兩萬五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財神殿五路財神
06五路財神爺聖影

五路財神爺

左廂財神殿
玄壇真君,全稱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道教神祇,相傳姓趙,名朗,字公明,以字行,也有人稱其為趙玄壇、趙光明,「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有護法神之意,為三十六官將或是四大護法元帥之一,故又稱玄壇元帥,善使鐵鞭,並以神虎為座騎。
民間相傳趙公明為「武財神」,居五路財神之首,為天官中路元帥,因玄壇真君統領「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四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故成為財神。不少人會將趙公明與其四位部下,合稱五路財神,希望祂們可以為信徒帶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與中央五個方位的財運。客家人則稱之為銀主公王。台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三教搜神大全》記載,趙公明是終南山人。自秦朝即避世於山中,漢朝道教正一道張道陵天師在鶴鳴山精修時,收他為徒。且讓他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後,分丹與趙公明食之,趙因而得道,成為守護正一道的「正一玄壇真君」。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呼風喚雨,更能為信徒保命解災,道教所有宗派都視為重要護法神,四大元帥之一。《封神演義》記載,趙公明在峨嵋山羅浮洞修煉成道,身騎黑虎,手持九節金鞭。
因力抗武王克殷,法術高強,姜子牙與闡教的眾仙都不是對手,接連敗陣,子牙最後請出陸壓,以法術「釘頭七箭書」將趙詛咒而亡,壯烈殉國,元始天尊命姜子牙敕封趙公明為正一金龍如意玄壇真君,負責迎祥納福,趙公明神通廣大,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避瘟消災,降魔驅邪,最重要的是能執掌眾生財運,遂為民間尊稱為武財神,部下四大神祇皆有招財進寶的法力,故稱五路財神,趙是五路財神之首。
前列中壇元帥
04中壇元帥聖影 2

中壇元帥

正殿前列
中壇元帥哪吒,亦作那吒,為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人物,考據係源於佛教護法神,融入中國文化,而後也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在佛教傳說中,哪吒是一名青少年天神(原型可能是古波斯的神靈),法力高強,擁護佛法,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也是釋迦佛的弟子,稱哪吒太子、那拏天等。
哪吒姓李,父親是托塔李天王,上有二兄金吒、木吒,排行第三。哪吒係太乙天尊的高徒,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之一,統帥五營神兵。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火輪天王、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民間一般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是華人崇敬的神靈,於很多民間故事中出現,也出現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
相傳哪吒割肉還母、削骨還父,後來由其恩師以蓮花化身復活,終於修成正果,香港科幻小說家衛斯理(倪匡)曾這樣評價過哪吒:「常常羨慕哪吒三太子能夠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了卻了血肉之軀,從此自由自在,再也不必受父母所生肉體的束縛。蓮花化身之後,便進入了生命的高級形態,以靈魂為主的生命形式,摒棄了百無一是的臭皮囊。」
哪吒的記載最早起源於中亞佛教,可能是來自於波斯一帶的神話。學者推測可能與古波斯的《列王紀》傳說中的帕西地安王朝第七任國王的兒子努扎爾(Nowzar)有關。佛教中有稱為那羅鳩婆的神明,為毘沙門天之子,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隨後被簡化為「那吒」。哪吒是毘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常隨毘沙門天身邊,為護法軍神,也有經典載他是毘沙門天之孫。毘沙門天源自印度俱毗羅神,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哪吒護衛僧人與獻佛牙的故事,日本法師圓仁也記載了此事。禪宗也有哪吒將骨肉還與父母,以蓮花化身的傳說,這時那吒故事已在中國民間流傳。
在宋朝時,哪吒也成為道教護法神之一,《夷堅志》記載茅山道士以「哪吒火球咒」來擊退石精的故事。元代大都築城時,按《周禮》四面應各有三道門,但大都北面獨有二門,主要是採用哪吒三頭六臂兩足的造型,這個造型可能來自印度神話5頭3眼4手的大神濕婆。至明代,道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哪吒為道教神明。小說《封神演義》與《西遊記》基本上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故事為主,又加以發揮,之後哪吒廣泛受到中國民間信仰的尊崇。
元辰殿斗姥元君
05斗姥元君聖影

斗姥元君

右廂元辰殿
斗姥元君(又寫作斗母或斗姆)是中國道教的女神,也是北斗眾星之母。名字的「斗」指的是北斗眾星。而「姥」字(古字也寫成姆),意思就是母親。斗姥元君在道教信仰中出現得很晚,但地位卻很高;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觀音菩薩或准提菩薩化現)信仰,摩利支天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被道教所敬奉,尊為「斗姥」,即「北斗眾星之母」。
對斗姥元君的信仰當然也源自於古人的星宿崇拜,但由於斗姥是北斗眾星的長輩,所以比群星更為尊貴。她的尊號則有「斗姥天尊」、「先天道姥天尊」、「北斗九真聖德天后」、「中天梵氣斗姥元君」以及全稱的「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等。在《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中則給斗姥元君加上了「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這樣一個稱號,將其地位上抬,索性與西王母混為一談。
據《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2]中記載,斗姥元君原本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玉妃,名號為「紫光夫人」。於塵劫中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由於一個春季在花園裡遊玩時而突發感悟,使得金蓮花溫玉池裡的九朵蓮花化生為九位聖子,大兒子與二兒子就是四御中的天皇大帝(勾陳大帝)以及紫微大帝,其餘的七個兒子則是北斗七星,總共號稱為「九皇大帝」。就因為這樣,北斗眾星的母親紫光夫人也就成為了地位可以與王母娘娘同等的「斗姥」。
文昌殿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昌殿
文昌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與大魁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合稱為「五文昌」。一般文昌帝君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現,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筆、持書、持扇、甚至執拂塵的造型。新莊文昌祠有文昌帝君作為儒生模樣,戴笠乘祿馬趕路的造型。
《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是一篇駢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來講述其化身與訓示,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在清代,《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太上感應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三聖經」。
將軍祠五營將軍
五營將軍

五營將軍

將軍祠
五營將軍,或稱五營神將、五營元帥、五營神軍、五營兵馬、五營旗等,簡稱五營,在村落的東西南北方位建立祭祀護法神的小祠,以作為保護廟境或村莊。
五營信仰是道教以至於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主制政體為範本, 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臺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大陸,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尤以和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與聚落(莊頭;自然村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五營旗」不但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表示「五營兵馬在此」,同時也是法師或乩童調營遣將的作法信物,通常與「五寶」搭配使用。
玉龍公樹公樹嬤
09百年老榕樹

百年老榕與玉龍公

太平溪畔百年老榕樹
位在台東市太平溪畔東海龍門天聖宮旁的三棵百年老榕樹,兩棵較小的位在右側馬路的對面,樹體雖不大,然瀕臨太平溪,風光秀麗,樹下備有桌椅供附近居民乘涼休憩,相當具有功能性,堪稱太平溪畔鄉民們的守護神。另外的一棵則相當巨大,位在「天聖宮」的左側,龐大的樹冠層像極了一把巨傘,庇蔭著天聖宮的廟埕,左側為大排水溝,該樹氣根已經向下垂長到水面上,更印證台語俗稱正榕為「老公鬚」,為人津津樂道。素有「龍泉」之稱的泉水,即是從老榕氣根滴下的,清澈透涼,常有人取回飲用,據傳相當靈驗。
09玉龍公
玉龍公與靈蛇傳奇
民國七十年間,當天聖宮正積極進行建廟工程時的有一天,突然在廟埕中出現一尾「飯匙倩」。這隻「靈蛇」(無足的龍)起先是從殿前向上而盤行於龍柱,後來廟方人士將其圈養於籠中,說也奇怪,過了幾天之後卻突然不見了。民國七十五年間,廟方人員卻在「玉龍公」現址挖出一塊狀似當年出現的「靈蛇」巨石,眾人嘖嘖稱奇,遂將其命名為「玉龍公」,現在信徒每到天聖宮時,總是會趨前來到位在大榕樹下的「玉龍公」前燒香祭拜,祈求保佑闔家平安。

東海龍門天聖宮

089-332205
089-345523(傳真)
jouhsien2003@gmail.com
臺東市中華路一段889巷63-1號
千里眼順風耳